假如你被关进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没病?

太长不看版:无法证明。

好像很多人都怀疑过、或者在什么小品一类的作品里看到过这个问题——

假如有一天你被关到了精神病院,你要如何证明自己根本没病?

如果一旦有人觉得你有病,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然后你拼命否认自己有病,那好像否认得越厉害好像“病”就会越严重……

 

因为心理学上区别“病”与“非病”的一条就是,自知力是否完好。也即自己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病”了,自己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有哪里不对劲?

不过我们好像没法得知答案,毕竟我们没有被送进去过……

但是!有一个伟大的“先驱”身体力行地帮我们验证了这个好奇。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David Rosenhan)发现,不少人以精神病为借口来逃避征兵。

然后他就开始怀疑,伪装成精神病人到底有多简单?

 

于是他开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他召集了8位实验者:

3位心理学家(包括Rosenhan本人),1位心理学系学生,1位儿科医生,1位精神病专科医生,1位家庭主妇,1位画家。

并且接受了一系列的训练:

1、如何装得外表看起来就不正常。8位实验者在开始实验前,就连续5天不洗澡刷牙刮胡子。

2、练习把精神病院发的药物藏到舌头底下,等护士走了之后再吐掉。

3、描述自己的症状:“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同时约定:

只要医生诊断为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就马上表示之前的幻听症状全部消失了。并且感觉良好。

 

相信看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了实验结果……正如在一开始说的那样,这8位病人所前往的5个州的12家医院,没有一家识破他们。

8人中,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人为躁郁症。都被送去治疗了。

并且,即使他们在入院后都表示自己耳边不再有“砰、砰、砰”的声音了,但是他们还是得接受各种精神病治疗。

他们住院的平均时间是19天,最长的是52天,最短的是7天。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最后能够出院,也不是因为“病好了”或者发现他们没病,而是因为“病情轻微”。

 

实验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1、在医生都认定他们是真的精神病人的时候,反倒是病院里的其他病人发现他们是正常的,猜测他们“你若不是记者就是教授,专门来视察医院的。”

2、实验者在病院里每天要写实验日志,一开始大家都偷偷摸摸地怕被发现,然后被戳穿身份。但很快他们发现医护人员根本不care,一名护士还在其病历上记录:“病人有每天书写的习惯。”

3、Rosenhan最担心的是实验弄假成真,最后这些实验者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就被认定是精神病人出不来了……于是小组还特意雇了一名律师以防万一。

4、Rosenhan还立下了遗嘱,谨防自己一不小心突发意外之后,无人知道真相……大家就真的出不来了。#非常谨慎!#

 

但这个实验最有趣的部分在于——

实验结束后,Rohansen把实验结果写成一篇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发表之后,有一家医院表示不服!“我们从来没有误诊过!”

于是Rosenhan建议说,他会在随后3个月里派几个假病人去这家医院,看医院能不能认出来这些假病人。

接下来的3个月里,医院共接待了193位病人,医院表示我已经识破了你的阴谋,其中有41个假病人!

 

然后Rosenhan邪魅一笑,表示哈哈哈其实我一个病人都没有派过去……#也是非常皮了,教授#

 

不过,作为一个理中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要承认这个实验前期存在误导,所以当时实验结果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几乎受到了当时全美乃至全世界精神病医生的反驳。

但是,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这个实验,它的现实意义远大于其不足,并且推动了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

 

Rosenhan认为,精神病的治疗过程中充满了标签化——一旦你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那这个标签就会掩盖掉这个人其他所有特征。

就像一个人被认定为是精神分裂,那他的正常书写(比如实验者在病院里记笔记)都被认作是“书写行为”,认为是精神分裂症中的偏执特征。

而如果他否认自己有病,则被认作是“自知力受损”,是精神病的典型特征。

而这一实验则让人们看到了精神科医生与病人间权利的不平等、精神病治疗标签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使得精神病的治疗越来越人性化。

并且,在这之后,痛恨Rosenhan实验的教授Spitzer就主导并彻底检查了当时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诊断标准。只凭Rosenhan实验中的“砰、砰、砰”是无法诊断为精神病了。

尽管这是上个世纪的实验,但是留下的问题却仍旧崭新。

即使DSM一直在更新换代,并且每一次修订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但是,我们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一个人是健康人还是精神病人。

参考文献:

劳伦·斯莱特. (2010).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osenhan, D. L. (1974).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 perspectives in abnormal behavior - 44. Perspectives in Abnormal Behavior, 2(4), 509–524.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