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栾晶
不清楚有多少育儿理念,在告诉年轻的父母:多腾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孩子需要陪伴。
这句话正确得犹如圣旨,做不到就是抗旨不遵,没人杀父母的头,父母却会觉得脖子一凉。这句话很正确,我们不能忽视孩子。在心理咨询案例中我发现,被忽视的孩子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多时候,严重过被暴力对待、指责、控制的孩子。
被忽视会产生无边无际的创伤,像行走在黑暗的荒野。
这句话也会让很多无法好好陪伴孩子的父母产生焦虑——我是否在忽视我的孩子?很多父母在看到某个正确的育儿理念时,会百分百扑上去,但其实会有一个度。
换句话说:没有父母可以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
我在陪4岁儿子时,有个体会——如果我在家陪伴他一整天,到了晚上,我会变得很烦躁,希望他离我远一些。
这在心理学上,我解释为——禁止孩子再与我继续亲近,以免关系过近,吞噬彼此。
当然这一切是在潜意识层面操作,我的意识在告诉我:你要做一个好好陪伴孩子的母亲。而我的潜意识在用对孩子产生烦躁,提醒我的陪伴已经过多。
为什么我的潜意识不愿意陪伴过多?
潜意识运作会满足我们很多潜意识的需要,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独立人格。我们需要关系,但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独处,以保证我们独立行动,独立思考,避免与他人过分融合,而失去自我。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来源于——我为何不能一直好好陪孩子?
只要你是个人格健康的母亲,这几乎不太可能实现。就算你想,你的潜意识也会暗箱操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只需要一天保证某一时刻,在全身心陪伴着孩子,其实已经足够。
我们不能陪着他的时候,是他的自我往外延伸,获得伸展的时刻,那是对他有好处的。
有一次我对我的体验师谈起:我的儿子不太愿意和同龄人玩。我的体验师说:因为你太有趣啊,妈妈这么有趣,又爱他,他为什么要和别人玩?
后来我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了,因为他越来越不有趣,太烦。我开始不愿意陪他玩,他就黏上了家以外的世界,和我以外的人,尤其喜欢可以陪他一起疯跑的小朋友。
但这个度,其实很难说。有些父母就可以百分百陪着孩子,但这也许对孩子并不是最好。有些父母像我这样,可以陪一段时间,其余时间不愿意陪。还有些父母,丝毫不喜欢陪自己的孩子。
我们今天主要谈谈,当我们非常不喜欢陪伴孩子时,可能是什么原因。
不喜欢陪孩子的父母中,父亲居多。我们很少看到电视上广告里,父亲举着孩子在家打转,母亲穿着针织衫一脸圣母笑的画面。
比较常见的是:爸爸拿着手机,孩子满地爬,妈妈一脸抓狂地边收拾家里边埋怨丈夫。
男人似乎都不太喜欢陪孩子啊,这是为什么呢?已经有很多心理学界的牛人发表了高见。但我始终也没有得到什么让我为之一震的答案。
从进化的角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都不乏有理有据的推理。我臆想,大概是男人骨子里没啥能证明这孩子是他的。
对有可能不是自己的崽付出这么多,哪天团灭了怎么办?
妈妈就不一样了啊,这肚皮是自己的。所以一个是自家稳赚的产业,另一个要么是CEO,要么不幸就沦为打工仔,这个拼命的差异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以上纯属扯淡,我们还是简单说说那些学科,各自对此的解释。
一、人类学认为,雌雄分工本就不同,此前的以万年记,都是雌性生崽后,在家中照顾幼子,雄性负责带回食物,和提供保护。女性同胞要说了,我们现在都在外面上班啊,谁规定女性一定要照顾孩子了?问题是,社会分工改变才多少年?不足以对抗以万年记的集体潜意识;
二、同样是人类学认为,女性更倾向于情感的链接,男性以目标和行动为导向。让他们没事交流一下内心以促进亲密,大概是不需要;
三、心理学认为,女性大概对下一代会倾注更多的心血。大概因为女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比男性更多阻碍,于是她们更加容易比男性焦虑。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会转嫁到孩子身上。
四、大概和性别认同有关吧。比如老公默认了,男人就是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照顾孩子是女人的事。假如这老婆不这么认为嘛,事情就变得比较麻烦。
这是从男人的角度出发,你如果看到这里,我想告诉你,不愿意陪孩子的男人,比你想象中的多很多。
或者说:不愿意用妻子的方法陪男人的孩子。
很多时候你去留意一下,其实他们有时候还是陪的,只不过陪的方法嘛,有点不可描述。
其实不光男人,有时候妻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在陪着孩子的时候,是不耐烦的,很少能全情投入到和孩子的游戏中。
其实如果我们去感受一下,那种感觉是不舒服的。
有时候会不耐烦,有时候莫名烦躁,有时候很愤怒,有时候想发脾气,有时候就是浑身不自在,想从关系中撤离。
我举几个例子。
有一位父亲,很少陪伴孩子。当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挑毛病。除了挑毛病,他似乎找不到什么方法来和儿子相处。
他的爸爸也是整天挑自己的毛病,从不夸奖自己,甚至有时候会打自己。于是他现在用同样的模式,重复和儿子的关系。
他自认为这样并无不妥,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他认同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贬低他,但是也爱他。于是他误以为这就是爱。
我们会问:难道在和父亲的关系中,他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吗?当然有。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也许会疑惑:为什么爸爸会这样对我?
但为了使得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保证最良好的心态,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他开始认为:原来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这样的。爸爸和儿子之间,就是指责和被指责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一个男孩子成长。
他希望爸爸对他和颜悦色吗?希望。但是他做不到,于是潜意识通过这样的防御,来合理化了父亲的行为,并根深蒂固。
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儿子,当儿子对他表达出情感的需要——一开始一定会的。孩子会软糯糯地和他发嗲,希望他抱抱,和他撒娇。
但是他的感受会是什么?潜意识中估计会吓得把婴儿扔出去——这个感受对他来说太陌生了。
首先,他不认识这种感受;其次,这激发了他曾经对父亲渴望而不得的部分。
然后他会因为自己曾经得不到,而去满足儿子吗?可能,这是另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反向形成。但还有另一种防御机制,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认同。
他已经牢牢认同了父亲的方式,于是他和父亲一样疏远这个孩子,当靠近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就会去指责他,并以为这是最好的爱。
所以,有一种不能陪伴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当我离孩子太近,这个感觉太让我陌生,我不认识这样的自己,也不会使用这样的自己。
还有一种不能陪伴孩子,是认同了父母的方式——我父母也没有好好陪伴我,我不知道怎样才叫好好陪孩子。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从小被父母忽视的女孩子,成为了母亲。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发誓要好好对待这个孩子。但是她发现,每次陪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就会莫名愤怒和烦躁,最终她只能离孩子远一点。
我们大概也能看到:这个妈妈,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时,激发了自己曾不被满足的创伤。因为这个创伤太痛,无法承受,最终她无法再去靠近自己的孩子。
所以有一种不愿陪孩子,是因为自己太痛。
还有很多人,与人产生真实链接的时候,总伴随着不好的体验。比如,从小对父母展露真实的自己,得到的,不是攻击,就是否认,或者是忽视。
我表达了真实的自己,我想和你链接,但是你帮不了我,还会让我痛苦。
这让我习得——只要与人真实地相遇,就会痛苦。
于是在人际关系中,我很少能够真实地与人相处,我总是保持距离,带着防御。当我有了孩子,我发现即使是与孩子链接,也会让我感觉不舒服。
于是我宁愿离孩子稍微远一些。
不论是哪种原因,我们都在带着自己的问题生活。只要你还能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哪怕15分钟,在陪着你的孩子,都请放过自己。
如果你觉得孩子已经有很大的问题,也可以带着和配偶,一起去寻求家庭治疗。如果你觉得自己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成长。
养孩子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自己还是个浑身痛的孩子。
更多亲子关系心理咨询相关的问题可以咨询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13341096211
010-66531995、63485158推荐咨询师 | ||
布菲 |
雷榕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