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焦虑,都来自“更好”二字

文/若杉

1

渴望变得更好,从来都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想要自己更优秀,想要所爱的事业更精进,或者俗一点,想要挣的钱更多,房子更大,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旅行,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这些,都没错。

只是,有时候,“更好”二字,也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许多疲惫和焦虑,甚至是自我怀疑。因为,“更好”是没有终点的,以“更好”为目标,就意味着一生要不停歇地往前奔,每一次的成功只代表下一次的起点,这段旅程,会很辛苦。

有一段时间,写作陷入焦虑,停更许久。常常落笔又删掉,折腾很久,最终一篇都没有呈现给大家。不是没话可说,无主题可写,只是想想选题A好像之前写过类似的,选题B没有新的视角,选题C行文构思觉得不够完美……总之,希望每一篇的呈现,都比之前更好。说实话,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个苛刻的要求,何时植入脑海。最终,一个月的时间,只写了一篇文章,看着后台不断有读者催新文,自己又迟迟写不出,真是又急又燥。

朋友见我许久不更,发微信来问候,我解释了缘由与自己的焦虑。

对方洒脱,随手发来一句话:“你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哪能篇篇都保质保量,别跟自己较劲。”

末了,又加了一句:“别忘了你当初为什么写字?”

没想到,这看似随意的两行字,解了我的心病。当初提笔写字,又选择自媒体,不过是不喜束缚,希望随心随意地表达内心所想。不想,写着写着,竟跳进了自己埋的坑。

究竟是谁说,下一篇一定要比上一篇好,下一次一定要比上一次好?

写作本身,不过是生活的记录与内心的表达,如果,还能给读的人一点启发,便是大幸。哪来什么好坏之分?

想来,或许是球王贝利那句“我最好的进球是下一个”,太过深入人心。

以至于,后来有人问某导演,你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他答:“第一部,因为真诚。”

我内心竟有一些隐隐的不适,怎么能这么回答呢?这也太不上进了呀。

你看,追求更好才是好的,是对的,否则就是不努力、不上进,这样的理念,偷偷注入了我们内心,还坚不可摧。

很多年前,崔永元老师谈起自己患抑郁症的经历,说:“太看重《实话实说》这个栏目了,太想把它搞好了,并且残酷地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一期比一期更好看、更受欢迎。”

因为这种对自己苛刻的要求,他忍受了长期的失眠和抑郁,最终,忍痛离开了主持了六年的节目。

不得不承认,这种对“更好”的要求,让《实话实话》红极一时,成为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之一,但是,它所引发的焦虑也是真真切切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在“更好”的道路上,笔直前进呐!

2

对于“更好”的追求,有时候,不仅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执念。我们不仅要求自己更好,也要求别人做到更好。

老师习惯对学生说:“上一次考了第一名,下一次一定要保持哦。”

领导习惯对员工说:“上个季度业绩不错,下个季度要更上一层楼。”

这些要求,无所谓“错”,只是,一路向前,没有喘息,不能休息,是否也有些违背常理呢?

《大咖一日行》,鲁豫采访刘翔,谈到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风光,鲁豫问他:“是不是所有胜利的快乐都远远要比失利的痛苦要短?”

刘翔回答的颇为真诚:“也就那么几天就过去了,我还是以前的我,我开始想,‘我已经是上届冠军了,我该怎么办?’”

你看,哪怕是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功,喜悦也如此短暂,马上便有一个“如何才能更好”的想法冒出,新一轮焦虑开启。

他如此要求自己,大众也这样看待他。

只是后来的故事,太不尽人意。北京、伦敦奥运会,刘翔两次因伤退赛,他的失利,让所有的人不解,不满,甚至谩骂,演员、影帝、临阵脱逃,害怕比赛,人们开始收回了对他所有的赞美,用最恶劣的词语去攻击。

从全民的狂欢到全民的失落,刘翔成功点燃了大众情绪的两个极端。

几年过去,一切早已平静,再想想当年的群情激愤,发现,不过是全民对于“更好”抱有某种执念:“他是刘翔啊,他只能更快,他曾经让我们那么激动过,又怎么能让我们失望呢。”

几乎没有人去平静地思考,他也是人,会累,会疲惫,会失利,当然,也会生病。

3

最近,重看了一遍电影《海上钢琴师》,依然在内心激起不小的涟漪。

影片的主人公“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游轮上的新生儿,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曼将他救起,并独自抚养。从此,“1900”在海上度过了自己一生。在陆地上,“1900”是个从未存在过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

好在有天赋为伴,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钢琴,并且技艺之精湛让很多人叹服。尽管好友迈克斯无数次地鼓励他走下船去,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天赋,“1900”却从来不为所动。

仅有的一次,他下决心走下船去,却在即将走下舷梯的时刻驻足,观察着整个城市,来往的人儿,数不清的街道,热闹的叫卖声……随即,他返回游轮。从此,再未离开。

很久以后,他向迈克斯解释自己返回的原因,说了这么一段话:

“那天在舷梯上的感觉很好,我决心下船,意志坚定,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而是因为我所看不到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可以说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比如说钢琴,琴键有始也有终,你知道琴上有88个键,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琴键是有限的,而你是无限的,在这些琴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

但是我站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根本就没有尽头,这个键盘太大。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这不是为凡人准备的,这是上帝的钢琴。

你看那成千上万的街道,你怎么知道要去选择走哪一条,你要怎么去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一片窗外的风景,一种死亡的方式?

我出生在船上,世界从我身边经过,但一次只有两千人,这里有梦想,而又永远不会超出船头,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来,这样才是我的生活。”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长,香水太浓,这些曲子我不知道从而谈起,我永远都离不开这条船。”

这段话,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觉得震撼,也觉得羞愧。

我们生在陆地,一出生便看着无数的街道、无数的人并且怀揣着无数的梦想。以为世界无限大,我便可以任意翱翔。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该如何选择吗?

要走哪一条路?

要和哪一个人共度人生?

要去实现怎样的人生意义?

更重要的,我们的极限在哪里?

我们自以为知道,或者,从来都以为世界是没有极限的,所以追求一个有一个的“更好”、“更快”、“更多”、“更强”。可是,无限的挑战极限,除了让自己更焦虑,有时候,也太容易让自己失去一个坐标,以为生命的方向、幸福的方向永远在缥缈的远方。

这段话甚至有些讽刺。“1900”看似漂泊,从出生起就随游轮无数次地在海上往返,但是,他的内心,始终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里,要演奏怎样的乐曲。而我们的坐标呢?

写了这么多,并不想劝大家放弃对“更好”的追求,而是,在奔向远方之前,在追求无止尽的“更好”之前,是不是可以先明确自己的坐标在哪里,要往哪里走?最好,搞清楚极限所在。

如此,对生命保有一种敬畏,便不会轻易焦虑,更不会轻易走丢。

生命有无数的“更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更好”都适合自己。那些“过长的旅程,过浓的香水”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不会使我们更幸福。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坐标。

更多关于焦虑的问题请关注:北京焦虑症心理咨询

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中心祝您生活愉快~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