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与求异


丛中


两个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求同”和“求异”两个方向。

一、求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鱼找鱼,虾找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有这些现象,其实是说,人与人之间,正在寻求彼此的相似性、一致性,这叫做“求同”、或者“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相互认同,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归属感,是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这时,个体已经认同了该群体,包括,自觉遵守群体规则,模仿群体行为,让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比如,某个群体的成员,穿上统一制作的工作服、校服,佩戴校徽等,互称“同事”、“同志”、“同学”。

求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心。比如,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比较喜欢佩戴校徽,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高年级学生,就不太喜欢佩戴校徽了。走出大学校园,去逛街、遛马路时,最喜欢佩戴校徽的不是大学教授,而是学生食堂里的炒菜师傅。

求同的优点:一般来说,地位低的人往往会向地位高的人认同或求同,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亲情依恋,提高自尊。

求同的缺点:求同属于外在价值取向,个体会削足适履,消除自身独有的个性特征,整齐划一,让自己成为别人,失去了自我独立创新的空间和内在热情。

二、求异

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出类拔萃……这些都属于“求异”。

求异,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自身独特性。

一般来说,在群体中,已经取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处于更高地位的人,往往会更喜欢彰显个性,发展与众不同的个人特点和优势,形成人际之间的差异性。

求异的优点:求异属于内在价值取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打开了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焕发生命热情,创造生命价值,争取自我实现。

求异的缺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当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优异于群体其他成员的时候,他会失去群体成员对他的接纳和认同,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失去亲情依恋,甚至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嫉妒、排斥。因此,只有内心安全感比较强大的人,才有勇气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三、求同与求异的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从一出生至六个月,首先要内化养育者的表情和眼神等,这时,叫做“内向投射”,简称“内射”。

婴儿六个月之后,当婴儿逐渐地能够区分妈妈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当婴儿逐渐觉察到,没有妈妈,自己难以存活的时候,孩子会对妈妈具有亲情依恋,并认同妈妈,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行为等变得越来越像妈妈。这叫做“认同”阶段,即,向妈妈“求同”。

当孩子大约五岁之后,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更愿意彰显个性,表现得与众不同。这叫做“自我同一性”,即,形成一个整体、稳定、独特的自体;或者叫做“求异”。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功能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个体内化了人际关系互动。在互动中,婴儿先是向妈妈认同(求同),获得依恋安全感、归属感;之后,才发展出自我同一性(求异)。在这个过程中,求同,属于比较基础和早期的心理发育阶段;求异,则属于比较高级、后期的心理发展阶段。

四、中国文化对求同和求异的影响

中国文化,具有“集体主义”的重要特征。

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濡养了中国人的民族个性。

中国人,最喜欢“求同”。中国人的心理发展,目前处在相当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认同阶段。

在行为方面,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入乡随俗”,“到哪座山,就唱那座山的歌”,他就会比较受欢迎,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接纳,获得归属感、安全感。

“你好,我好,大家好。”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至今都深深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对于求异,彰显个性,独树一帜,中国人从骨子里有一种恐惧感。如果你穿的衣服跟大众群体不一样,就会被叫做“奇装异服”,会遭到主流人群的排斥,路人的侧目、嘲讽。

青春期的学生,在校园里,穿着统一制作的校服,男女生都是同一个颜色和款式。女生不准留长发。所以,从服装和发型,根本看不出哪个是男生,哪个是女生,更难以区分谁是谁。

这样的统一管理、统一制作的校服,简直就是抹杀人性和个性!

在这样的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心灵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他们要做的所有事情,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求同,让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这种教育模式的远期后果是,泯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生命内在价值得不到自我实现,最终,让人失去了活着的依据和生命热情。

四、尊重差异、尊重每个人

中国如何才能崛起?中国人如何才能心理健康、内心强大起来?

心理健康,依赖于人文环境的健康。

这需要改良我们的中国文化和人文环境。

比如,多少年来,每个学生,都要通过“高考独木桥”;

全国或全省使用统一教材,高考统一命题;

学生们只有被动地跟着统一的教学计划走,哪里有什么“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考试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全部掌握在老师手里,根本不给学生留出个人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哪里还敢去探寻真理?

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学生发展“求同”心理,而压制了学生们“求异”、自我同一性的高级心理发展。

有一位校长说:“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能多一批优秀生。”

将来,什么时候,中国的校园,能取消“校服”,让学生们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去上学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性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与尊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对人的尊重,要尊重每个人,而不是大多数人排斥甚至否定少数人。

对人的尊重,最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尊重。

所谓的“求同存异”、“世界大同”,这其实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求异”,是促进每个人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实现。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