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今天,继续讲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我的来访者,莹,某高校大四学生。今天,她一进咨询室就哭丧着脸,告诉我:“我和一个好朋友最近关系很差,明明付出了很多,也为对方做了很多让步,结果,还是把关系搞砸了。”我询问原委,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莹买了一辆滑板车,非常喜欢。舍友A看见了对她说:“莹,滑板车看起来好炫酷,你可以教我吗?”莹很开心,耐心地教给了舍友A, 很快地舍友A 学会了,偶尔跟莹借滑板车玩。
后来,舍友A 对莹说:“总借你的也不太好,要不我自己买一个吧。”
莹说:“你也不宽裕,都到月底了,就先玩儿我的吧!”
舍友A很感动,觉得莹人好,好说话,所以常常骑着莹的滑板车出去玩,玩着玩着,竟也习惯了,每次要用直接骑了就走,也懒得再跟莹询问申请,觉得反正莹人那么好,肯定会答应的。
慢慢地,莹开始有点不高兴了,因为当自己发现要用滑板车的时候,舍友A早骑走了,自己很不方便。但习惯已经养成,舍友A已经习惯了随用随拿,莹也不好说什么,怕损害了自己在A面前友好大度的形象。
再后来,隔壁舍友B来借滑板车,还没等莹说话,舍友A开口了:“你拿去吧,莹那么好,肯定没问题的。”
莹心里憋屈,开始觉得受伤,觉得舍友A替自己做主的态度让自己非常不开心,却又不好说什么,“人好”的标签已经贴上了,总不能自己撕下来吧。于是,莹强忍着委屈,还是把滑板车借给了舍友B,自己暗自伤心去了。
终于有一天,莹鼓起勇气跟舍友A说:“下一次,你拿滑板车的时候麻烦跟我打个招呼。”因为压抑了太久,说话的语气也不是太好。
舍友A先是一惊,觉得一向善良没脾气的莹这样对自己说话,是不是俩人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从此不再跟莹借滑板车。
莹并非不想要这个朋友,不过是觉得对方过度不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因此俩人之间生出了不大不小的嫌隙。
就这样,俩人本来很好的友谊因为小小滑板车出了问题。
这是一个经典的邀请别人伤害自己的例子。
很显然,莹错过了最好的与舍友A沟通的时机。如果在舍友第一次不取自拿的时候,莹就表明立场,说:“下次拿滑板车的时候记得跟我打个招呼,不然我用的时候找不到还挺着急的。” 舍友A会更容易接受,也并不觉得不妥。
错就错在莹并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告诉对方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而导致了对方一步步侵蚀自己的边界而不自知。
所以,很多伤害,并非对方有意,而是你邀请来的。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这个事实,也会表示尊重并不去侵犯,但若你刻意装好人,违心的“模糊”了自己的边界,就怪不得对方了。
当然,人际交往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出于适应环境的需求,适度地调整着自己的边界。只要这种调整可以自我权衡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像莹,明明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边界,出于害怕舍友觉得自己“不够好说话”的需求,违心的做着并非本意的表态,结果往往就比较糟糕。
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说:“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原生家庭中走出,生活在不同的标准和框架中,对边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沟通就成了重中之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并引导对方尊重自己的边界,还真的是一门艺术。
欢迎关注慧心荣德微信公众号:huixinrongde
更多情绪管理相关知识请关注:情绪管理心理咨询
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咨询师 | ||
徐凯文博士 |
磊淼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