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密关系里“牺牲”的解读
在追不同国家电视剧的时候,我慢慢总结出一些特点,比如美剧中对于爱情最为直接,爱或不爱都会简单,虽然有时也有纠结,比如《傲骨贤妻》里的艾希利亚,她和老公或是威尔的爱,都会更自由,无论如何,都会更多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爱就爱了,不爱就结束了。
韩剧的爱情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王子旁边是个不着调的姑娘左晃右晃,或者就是一个高冷的姑娘身边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逗逼,或者混不吝的男孩子,然后左右纠缠。
看我们中国的情感剧,总会有些很深重的感觉,就是牺牲自己,为了你,但你又不知道,于是就是相互虐,但通常最后都是那个最无辜的,牺牲自己最多的人会有好报。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绕来绕去,只为对方能了解“我”心意。就像前一段无意中看了几眼我老妈热衷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女主角病重却一定要瞒着男主角,宁可自己受苦,直到男主角知道了追过来,但依然充斥着怀疑与愧疚感。这反映了是我们中国人从原来到现在,情感生活的面貌,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还有挺有趣的《好先生》,剧中的陆远宁可自己没钱还贷款,不得不进监狱,让自己好友照顾女朋友,消失了若干年,他的说法是“为了她好”。这一句“为了对方好”,抵掉了所有的埋怨,并且自己还居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上。
我在想,为何我们的电视剧如此去设计情节?可能这也是很满足我们一直以来的自恋感,那就是“因为你,我才如此,但我更伟大”。回到《亲爱的翻译官》里,女人生病了隐瞒男朋友,因为她要隐忍。《好先生》陆远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隐瞒女朋友,因为他要面子,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揭开这些面具,能看到什么?我想是——真实自体的虚弱感。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时,就把这部分无价值感投射给对方。看上去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对自己极大的嫌弃,也就是内心里“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慢慢地发酵。同样他们也把决定权投给了对方,“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都在纠缠中。
这样的电视剧,估计会很受欢迎,可能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内心,因为多少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预想,这个委屈中包含着多少纠缠与恨意在呢?
为何要牺牲?
我在想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情结里为何有如此多深重的情感,或许和我们的历史发展相关,从农业社会群居,人多更有优势,到走向每个人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内心里对于联结和亲密格外地重视,在亲密关系里宁可牺牲也不愿放弃的就是“在一起的纠缠”。
但为何一定要牺牲呢?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牺牲,你还会爱我吗?”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也可以了解这样的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在一个人的婴儿阶段,他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他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同样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在一个抑郁的母亲旁边,孩子会发展出逗妈妈开心的本领,在一个忽略自己的母亲身边,孩子会发展出做出什么事情招惹母亲注意的能力,比如生病或者破坏。
而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孩子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也就是说“我为了别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对于牺牲的需求动力
究其根本,这样的一种方式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与匮乏,当自己的自体极度虚弱时,在其他人那里试图找到些自己存在的意义,是对于一个人自体平衡的唯一方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连接方式,从一个人的发展中,在两岁起孩子就需要分离个体化,但在我们很多家庭中,当有了孩子,妻子会把所有注意力转向孩子时,父亲受不了被忽略,而选择远离,而这时孩子就成为母亲“欲望的客体”,母亲会和孩子越来越关系粘腻,父亲也懒得进入家庭系统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鼓励了母亲和孩子牵连的关系,当孩子想分离时,母亲的牺牲意义会令孩子充满愧疚感,而无法分开。
这个孩子在新的关系中,他所最擅长或者说习得的连接方式也就是“牺牲”。
牺牲的结果
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牺牲”的结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绪就会越来越积聚,因为在牺牲者眼里,他人都成为“亏欠者”。
这就需要理解的一点是在情感关系里“牺牲”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需求”,他期待得是他人能看到他在牺牲,能怜惜他,能用情感的方式回报他,真正地看到他不得不“牺牲”来获取“联结”的不容易。
可是,关系里的另一方,经常会用抗拒的方式来回应牺牲方,因为他在接收付出时,他的内心也会潜藏着愧疚感,如何应对呢?就是用更多地索取来回避自己内心的不愿面对的,无法付出的“不平衡与内疚感”。
除了牺牲,还可以做什么?
也许,牺牲二字,听起来总是如此沉重,关于精神分析视野下对于牺牲,有过如此解读:“牺牲利用并且控制罪疚感,借此达到主体的固着与自我反省,还透过剥夺的方式来疏导性驱力、在理智上建立信仰来限制和舍弃性冲动,并且借由自愿且积极地服从死亡,以达成受虐。”1
牺牲抑或分离,是每个人在情感关系里都可选择的答案,纠缠还是选择放弃,自然也可是备选。只是,在高度习惯性地运转中,每个人是否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放弃他人欲望的期待,施虐与受虐的需求,重新理解你与世界的关系呢?”
你是谁?你的价值究竟由谁决定?
欢迎关注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huixinrongde
推荐咨询师 | ||
康维真 |
晓晖 |
宋一念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