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引导孩子帮助他人

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用以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对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帮助他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和适应社会提供扎实的基础。

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生命早期天生就具有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力,研究显示,当幼儿处在2岁左右的时候如果刚好能看到成年人不小心掉了什么东西,他们通常会捡起来并归还给成年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基本的助人能力不一定总是能够转化为亲社会行为,即使仅仅需要花费非常小的意志努力,儿童也不太愿意帮助他人。

幼儿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帮助他人有时候会与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之间发生冲突。在某些情况下,幼儿不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很明显,他们很有可能正在专注地玩什么玩具或是游戏,帮助他人的过程会使他们本来的活动中断,带来不好的体验。但是还有一些情况下,幼儿不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显得更加地隐蔽。比如,当成人想让一个幼儿将一个他很久都没有玩过的玩具递给他更小的弟弟时,一般这个幼儿是不可能愿意提供帮助的,因为这个幼儿会形成一种想法,认为相比自己弟弟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的频率更高,因此会感到愤愤不平。如果成年人能够首先接受幼儿产生这种复杂的感受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那么坦诚而开放地与不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幼儿谈论这件事将会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当然,有的时候幼儿没有做出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相比直接训斥孩子,和孩子讨论当孩子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后接受帮助的人有哪些受益更为有意义。例如,如果孩子的朋友生病了将要接受医院的治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跟孩子讨论他朋友的感受以及担忧,以及孩子能够从哪些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的谈话能够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的好处。

幼儿很难能够自己意识到他们的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家长可以采用现身说法来引导孩子认识他们的行为和良好的后果之间的联系,向孩子讲述自己给予他人帮助或是接受他人帮助的感受和经验。例如,当你丢了自己的钱包有陌生人还回来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机会告知孩子对方的做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种种益处和帮助;又或者是当家长自己是那个捡到别人的钱包归还给别人的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描述这样的助人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良好感受。

一旦孩子做出对他人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强化,告知孩子他们的行为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孩子帮助其他的孩子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引导孩子认识他们这种做法的好处能够激发孩子继续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孩子的动力。

给孩子指出来他们做出的亲社会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更加清晰地勾画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的形象。有研究表明,家长谈论助人为乐这一话题能够促使孩子积极思考这一问题。如果给一个4岁的孩子灌输帮助他人是一种能够成为助人者的机会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时,孩子更容易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

虽然大多数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引导孩子做出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在某些情况下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不恰当。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存在的一个问题时没办法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因为不是自愿的行为,所以帮助了别人之后很有可能会产生愤怒和被利用的感觉。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时也要有意识地跟孩子澄清权衡满足他人需要和满足自己需要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孩子建议一种更为自然的助人倾向,也会让他们远离不良的情绪,对自己有更好的评价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在引导孩子做出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过程中,可以选取以下几种话题作为谈话的开始,比如:你觉得自己能够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帮助别人的今天过得更好或是更开心一点?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只要对方请求你帮助他你就必须要帮助他?想一想在你感觉不舒服或是不开心的时候,别人是怎么帮助你感觉更好一些的?思考一下,当像你这么大的小朋友搬家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是到一所陌生的学校去就读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感受,你有没有办法帮助这样的小朋友改善心情?这样既能够引导孩子学习亲社会行为,还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移情能力,比直接简单地约束和要求孩子做出助人行为更加地有效和合理。



推荐咨询师

王中会

布菲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