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大师》连载11 |听没有光环的心理咨询师解读心理
在联系采访时,杨凤池说,他愿意让大家了解心理咨询师的现实生活状态,就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至于他更多的个人经历,还是留到以后退休了再写书吧!
咨询室的门内和门外
所以,我们就着重问他如何应对这个职业必须每天面对的情绪和情感的压力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如何感受咨询的过程,又是如何能够不让工作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呢?
把问题留在咨询室
作为好的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心理承受强度。每次帮人咨询时,我都觉得来访者像在发信号,而我自己就像个雷达,是个接收器。从他进门开始,不用讲话,我就能感受到他发射的能量。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你的头脑来思考,更重要的是用身体来感受,来访者在哪里你就要到哪里。咨询时,对他的问题要照单全收,有的时候会感觉好像五脏六腑都被扭转到一块,非常痛苦,做完咨询会觉得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作为咨询师,“收”的快,“放”的也要快。我会保证把生活和咨询分开。比如,我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我从不在这里做咨询。我的咨询室平常都是锁着的,不允许一般人进去,进去的只能是我的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我会接收所有问题,出了咨询室的门我就会把这些问题完全清除。
“第三只眼”的睁与闭 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好像拥有“第三只眼”,可以说,咨询中的训练,就是要训练这“第三只眼”是否敏锐。但是在生活中,和一个专业人士相处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会不会把你分析个底儿掉?很多人在和学心理学的人相处时,都有这种疑惑。且听杨凤池如何说。
和朋友家人相处,闭上“第三只眼” 以前有人问我,你跟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时,会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去分析吗?我当时回答:“那我不累死了。”其实还是那个原则,就是工作和生活要分开。不是职业关系,我从来不用心理技术。像和我教研室的同事在一起,我从来不从技术方面来分析他,而是以率真的自己来和他相处。在家庭中也是这样,我和家人相处,也是一个真实的杨凤池。
并不玄妙的心理咨询
《心理访谈》成就了杨凤池的知名度,也为他引来了不少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来访者。那种把专家当成能点石成金的魔法师的厚望期待,让他很无奈。所以,他很希望破除掉大家心目中给心理咨询蒙上的神奇色彩。
《心理访谈》的台前和幕后相当一些心理咨询业内人士对《心理访谈》这个节目有点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它增加了大家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电视上呈现的大专家手起刀落问题搞定的情景,其实也增加了误解。所以,我们首先请杨凤池说说《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不等同于心理咨询
看过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观众可能都觉得我们这些心理专家很“神”,寥寥几句就能化解别人心中的苦闷。其实,这是误解。
一期节目制作,实际有70~80分钟的内容是咨询用的时间,要播出,要再把它剪辑成20分钟左右的节目,并不完整,相当多的期待、思考和点拨都被去掉了,所以会有观众觉得“太神了!”
《心理访谈》首先是个电视节目。既然是节目,肯定要求要好看。在正规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沉默,这种沉默对咨询是有意义的,但在片子里肯定会剪掉。在咨询中,咨询师很少给建议,而《心理访谈》中,专家却必须给予大量的建议。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心理访谈》并不符合正规心理咨询的过程。 尽管是节目,但我以及其他的专家,还是尽最大的可能来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来帮助来访者。
如果说它是咨询,那它也是一种“短程焦点取向”的咨询。比如,来访者可能有一堆的问题,那么我就先帮他捋出个头绪,比如说他有5个问题,那只能挑一个他最愿意解决、也有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多的时间里能搞定的问题来做。
所以《心理访谈》先是一个电视节目,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并不是要彻底帮助这个人,而是通过帮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引导他能把这次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其他的问题上。如果要有根本改变,还是需要找专业人士继续咨询的。
推荐咨询师 | ||
![]() 康维真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