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大师》:连载9|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的事,享受生活是你的事


认真地活着,自己搞不定的就找人帮你搞定

说起幸福,我所说的是指从一个极为健全的心灵中所生起的深刻绽放感。这不单只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暂时的情绪或心情,而是我们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样一说,问题也跟着来了,“幸福”的概念俨然有点像“爱情”了,每一种超越纯现象学面向的陈述,都将遭受到批评。似乎,即便是最佳的阐释尝试,也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幸福”转换成另一种隐喻语言而已。

心:关于幸福这个词,“通常指涉某样细微而不明确的事,是那些人类蓄意要模糊对待的词汇。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法国哲学家亨利·博格松如此写着。那在你看来,幸福又是什么?

曾:幸福是:对生命的尽可能大的范围的深度觉察,不管后果是幸福还是苦难;知道自己要什么,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得到;临死时知道自己好好地活过,还知道自己也曾努力让别人好好活着。

心:心理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还能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接近这个“对”,不仅能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和心态,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路径。就针对幸福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和路径”要和“心灵咖啡”用户分享吗?

曾:从精神分析角度,谈对错是原始的状态,是4岁以前没有解决的冲突在成年时期的反应。越是人格成熟的人,越会淡化对错。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个观点。比如“是非中人”是个相当贬义的评价,意思是:某人总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对错),那就是小人了。小人者,没长大的人也。

不谈对错谈什么呢?谈爱。爱中无所谓对错。我国法律上也在考虑这一点了,即不强迫亲人举证,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检举揭发的。很遗憾,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丧失了基本人性的历史。

幸福的路径其实也很简单:认真地活着,自己搞不定就找人帮忙。

心:追求幸福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为不失了方向、短了分寸,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有什么是最需要注意的吗?

曾:每个人都可能这样。也许只要注意一条就可以了:越是不舒服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呆着;要找人说话、吃饭、喝酒、骂人或者打麻将。

后记:

采访最后,曾奇峰老师应心灵咖啡之请,为大家推荐了几本有关个人成长的书:其中有Jane Milton 等三位女性精神分析师合著的《精神分析导论》,此外,还有曾老师力荐的科胡特的三本书,分别是:《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和《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算是个小小福利吧!



推荐咨询师

康维真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