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大师》:连载8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的事,享受生活是你的事
有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使来访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来访者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就此说法,曾奇峰老师讲了,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该做的事儿,享受生活才是你该做的事儿。若不能如此,曾老师戏虐地讲,精神分析还远不如夏夜街头大排档的一盆小龙虾加几瓶啤酒呢!
心:心理工作室通常是根据来访者想咨询的问题推荐相应领域里的老师,但作为来访者,如何考量工作室推荐的老师,方能更快速地找到和自己最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呢?
曾:这有点像找恋人,要相信一见钟情。这说的是整体的感觉。如果第一眼见到这个人就很不爽,可以想象以后俩人在一起做那么私密的、深度的探索会有多么艰难。
当然,有一见钟情之后越来越不好的,也有不打不相识开始不好后来越来越好的。但这样的比例会少一些。
心: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使来访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来访者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这样的观点在精神分析治疗上也同样适用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曾:我不同意这样含糊笼统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多种悖论的融合。我希望这样精确地表达——
□ 如果来访者认为他若能永生才是幸福的,那我们的确不可能使他进入这样的幸福;
□ 如果来访者需要自己、他人和社会是完美的,这样他才能幸福,这个幸福同样不存在;
□ “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前提是“面对苦难”,在没有苦难的情形下去“哲学”,这是反生命的。因为生命除了苦难还有快乐。过度强调苦难的人太想成为哲学家了,他们并不那么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也许某一天,哲学家这个职业会消失,或者不再那么受人尊重。但永不消失永受尊重的也许只有一种人:生活家。生活大于哲学。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让哲学对付苦难,我们享受人生。精神分析也可以是这个作用。只有三种情形需要精神分析——
□ 一是你有麻烦需要解决;
□ 二是你觉得精神分析跟声色犬马一样是享受;
□ 三是你靠精神分析吃饭。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远不如夏夜街头大排档的一盆小龙虾加几瓶啤酒。
心:在咨询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和疗法会被交叉使用,而并不像书本中把流派分的那么清楚;似乎对心理咨询师来讲,什么技术有用就用什么技术。所以有人讲,心理咨询师是“最不讲道理的”,也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你如何看到这样的问题?
曾:这样说吧——新手就不按照套路出牌,想咋地就咋地,那叫乱来;老师傅(至少从业10年以上)想咋地就咋地,那叫无招胜有招。
我见过一些新手,几次咨询就用了七、八种流派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他们的来访者基本就在观看咨询师在那里画符念咒跳大神了。这其实是咨询师本人焦虑的表现,用不同的套路缓解自己的焦虑,对来访者并无帮助。当然,我也见过始终只用一个套路的老手,大气从容、无坚不摧,令人佩服。
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国,我没见过可以熟练使用三种流派技术的治疗师,当然,是严格意义上的三个大流派。也许全世界也没有。
还需要说一句:学派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了。比如我本人使用的一些精神分析技术,被一些超级聪明的同行看成是行为主义的。我的解释是:关于心理的所有科学理论,本质上不应该是完全冲突的。整个人类的派系之争,都是我们的气度和智力发展尚处在低级阶段的表现。佛也许会说:所有分别,都是你内心的不整合。
心:在寻求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你认为,来访者抱持怎样的心态对自己最为有益?
曾:我去找一面镜子照照我自己,不是去找奶妈,也不是去找上帝。我最终是从恰当的客体回应中找回我自己。人一辈子,除此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