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 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发育
最近,“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成为了家长们热议的话题。在课间,很多学校严格限制活动范围和强度,如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玩耍,除了打水、上厕所,只能安静地在座位上坐着或趴着,以保证安全。 不止在国内,国外也有这类情况。伦敦一所学校规定,孩子们不准用手去触碰新下的雪。因为一碰到雪,就会团雪球、打雪仗,雪里的石子就会造成受伤。这种被“圈养”起来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呢?有研究发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交、职场适应方面都会更加脆弱,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而且对女孩比对男孩的影响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这一代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但却比我们小时候更加脆弱了。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3年1月份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到2021年,中国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每年降幅5.3%。5-14岁儿童的自杀死亡率却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每年增加近10%。15-24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在2018年到2022年的4年里增长了近20%。
美国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教授Jonathan Haidt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在直线下降,其中95后的下降情况最严重。
18-25岁年龄组出现心理问题的增速最高,2010-2012年,焦虑、抑郁、自杀率都开始出现了明显激增。
抑郁和焦虑的人群数量从2010年开始上升,从2012年开始增速变快。
北美、北欧等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如此,而且女孩的增幅大于男孩。95后的增幅更大。青少年抑郁、社交焦虑、压力、自尊心差等内化心理问题,都在持续增加。
这些情况,与互联网的兴起和被“圈养”起来的童年有没有关系呢?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让孩子们孤身一人就可以“生活”,而人类本身是喜欢成群结队,热衷于团体活动的,这是人性的本质需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对网络的依赖,会让孩子们成长更加缓慢且脆弱,生活经验和经历都变少。有些孩子不愿意轻易参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而更喜欢宅在家里,通过屏幕去互动。虽然看起来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安全了,但其实却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 当孩子们“圈养”起来后,自由玩耍时间变少了。而最能刺激大脑发育的就是玩耍,是户外的追逐打闹、捉迷藏、做游戏。带有恰到好处的一点惊险,引发好奇心的一点恐惧,对孩子的成长都很有好处。 钢琴课、足球课、体育课,这种有老师密切监管的活动,或是大人在旁边不断唠叨、指导的玩耍,都不如允许孩子自在玩耍,观察到孩子有需要时再出手更有益。 但如今,孩子们在无人监管下自由玩耍的时间,正在急剧减少。 看起来这样让孩子更安全了,其实会使孩子们变得更厌恶风险,惧怕挑战,面对困难无法自行处理,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 现在很多孩子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课间哪儿都不能去,最多也只能是在厕所里“社交”。而假期的时间都给了各类培训班,与同龄人的自由玩耍缩减到几乎没有,独自活动冒险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宅在家里玩游戏、刷视频、玩社交媒体。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有父母顶着。未来遇到苦难时,就不知道如何独立解决了,心理问题就会增加。 对于家长们来说,应该鼓励孩子们回到自然之中,回到现实生活中。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