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表述---“抑郁症是心灵感冒”。
将心理问题类比生理问题,一方面是为了科普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疾病的隐喻会减少围绕精神疾病的羞耻感,它没有把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看作是人道德的沦丧或性格缺陷。
但是,疾病的隐喻真的能为心理疾病或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去污名化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疾病来看待并不能减轻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反而是用一种新的污名化代替另一种污名化。虽然心理疾病的隐喻可以减少某些指责,但它也会增加人们对患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危险的、不能被治愈的看法。通常,我们去医院看病都会问医生“我为什么会得xx病?”,然后医生跟你解释一些病理生理的机制,治疗方法是让你按时吃药、忌口、手术、住院等。这套范式对心理疾病也是这样。例如,抑郁症的生物学解释用的最多的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造成的。接受生物学解释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康复抱有较低的期望,往往认定药物是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抑郁症的生物学模式可能会增加羞耻感。由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和临床心理学家汉斯·施罗德最近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上的一项开创性新研究证明目的范式实际上更有可能促进疗愈。以抑郁症为例,这种目的范式认为认为抑郁症是进化的 "信号",告诉一个人‘我的关系或计划并非一切顺利’、‘我的生活中有什么事情需要注意’等,目的是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并做出必要的、适应性的改变。施罗德团队研究的底层逻辑是我们的期望和态度对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框架下,研究对心理问题目的范式的理解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复原?研究团队招募了800多名有抑郁症经历的参与者,并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观看一个视频,并在之后完成一系列的自我评估。第一组观看了一系列临床医生介绍抑郁症的视频,认为抑郁症是一种 "与其他疾病一样的疾病,有点像癌症或糖尿病"。第二组观看了一系列临床医生介绍抑郁症的视频,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具适应功能的信号,是你的大脑告诉你 "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更多关注 "的方式。结果发现,第二组的参与者在三个维度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分别是 "抵消效能"、"抑郁症适应性 "和 "自我污名":·对自己的抑郁症感到不那么无助("抵消效能"),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对治愈至关重要。
·觉得抑郁症是一个有用的功能,例如,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抑郁症适应性")。
·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更少的羞耻感("自我污名"),例如,他们不认为自己需要向他人隐藏自己的抑郁症/抑郁情绪。施罗德团队表达这项研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对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在公共卫生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比如临床上或主流对抑郁症的介绍有近一半介绍了生物原因,而不是环境或社会原因。根据这项新的研究,是否继续使用疾病隐喻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有深度的道德问题。到底该如何科普心理问题,到底该如何让有心理问题的人被看见和尊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我们不要因为“问题、疾病”的标签而觉得是自己这个人的不好。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