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来了,被娃搞的焦头烂额的老母亲不禁感慨:终于开学了,神兽要归笼了。有的人终于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有的人则是儿行千里母挂心,思虑孩子在学校里过的到底好不好。反观孩子这一面,一些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哭的梨花带雨,数次折返,要妈妈抱抱。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分离焦虑?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什么影响吗?是我们的育儿方式有问题吗?分离焦虑是儿童在熟悉的照料者(通常是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来的痛苦,这种焦虑会在儿童一岁多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孩子的分离焦虑并不是什么负面现象,相反它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是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分离焦虑表明儿童出现了巨大的认知飞跃和社会性进步——他们开始意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与自己融为一体,并且感到母亲是重要的、特殊的,和其他熟人或者陌生人不一样。分离焦虑也意味着儿童深深的依恋着自己的母亲。分离焦虑也并非只出现在很小的孩子身上,而是会持续到上小学,少数人甚至会延续到青春期或者成年后。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乐呵呵的上学去了,而我的孩子哭唧唧的黏着爸妈不撒手?因为儿童是有很大的先天差异的,儿童生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生来就会带着很多特点,涵盖了ta的活跃程度、情绪模式、部分性格特点等。别说养个孩子了,哪怕家里养的小猫小狗,也能看出与生俱来的不同。有的猫狗简直就是小天使,温暖黏人随便rua,一下班回家它就蹲在门口等着,要摸摸要抱抱;但有的猫狗就闹腾的很,上窜下跳、飞檐走壁,趁你不在就疯狂拆家,还屡教不改。孩子和猫狗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生来就情绪比较稳定、睡眠节奏更规律且很容易满足,而有的孩子则生性比较敏感,害怕陌生人,情绪容易被激惹。心理学中,管这一系列的儿童先天特点叫“气质”。心理学家 Alexander Thomas 和 Stella Chess 进行过一项大规模、长时间的研究,试图用更广泛的类别来描述儿童的行为,即著名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他们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婴幼儿:约有4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别,他们性情积极、适应性强,对新鲜环境表现出好奇心,并且他们的进食、睡眠等身体功能很有规律。虽然他们并非没有负面情绪,但通常只处于中低强度。约有1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别,他们的消极心境更多,更容易焦虑、烦躁从而哭闹,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比较慢,在面临新环境时,常常倾向于退缩。约有15%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别,他们不太活跃,对环境表现出相对平静的反应。他们的心境普遍比较消极,适应缓慢,在新环境中会退缩。剩下的35%的婴幼儿,他们的表现并不是特别典型,不能单一的划分进某个类别,他们表现出混合的特点。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特点,除了先天的那一部分外,后天的养育也占了很大比例,特别是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许多人所熟悉的依恋。心理学家 Mary Ainsworth 观察了儿童在陌生环境中的反应,当母亲离开时,大多数儿童会感到恋恋不舍,有些则很漠然;而在母亲回来时,有些儿童开心的找妈妈玩,有些则又哭又闹、又踢又打。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Pattern)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非常信任母亲,母亲是他们安心的源泉,当母亲在身边时,他们可以独立探索、自由玩耍,尽管母亲离开时他们也会感到不安,但只要母亲一回来,他们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寻求亲近。大约三分之二的儿童都属于安全性依恋。焦虑-矛盾型(Ambivalent Attachment Pattern)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母亲在场时,他们紧紧的挨着母亲,而不是去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他们非常的难过;母亲回来时,他们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要与母亲亲近,另一方面又非常生气,冲着母亲发火。有10%-15%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回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Pattern)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并不寻求与母亲亲近,在母亲离开后,看起来也并不难过;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并没有多么开心,看起来像是在回避母亲,这一部分的儿童约有20%。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真的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既不是很多人宣称的“完全就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的任何状况都是父母造成的”,养育一个孩子,实际上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复杂交互的过程。有些孩子从小可能是困难型的婴儿,或者属于焦虑-矛盾型的依恋,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在第一天上学的时候,跟父母也更加难舍难分,或者在适应学校环境、结识新同学时比较缓慢。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如果家庭中的气氛比较温暖、宽松,父母大体上比较关爱孩子,多数时候都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大可不必担心。孩子有时候出现慢热、害羞或者与分母难以分离,并不必然意味着未来会出现问题,无论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依恋类型,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那只是一种特点。养育的关键在于,给孩子提供与ta的特点相适应的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比如对于情绪稳定、好奇且活跃的儿童,他们需要的是放手让ta自由探索,释放ta的潜力,而不是过度保护或干涉;对于情绪敏感、心思细腻的儿童,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父母更多的、更及时的回应自己的需求。不同气质、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在未来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父母温暖、一致的回应固然很关键,但也并不像许多贩卖焦虑的自媒体所说的,小小的一次不愉快,或者育儿中的某些瑕疵,就会让孩子留下无比巨大阴影,一生都毁了。许多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自身也焦虑的很,或者因为上一代人粗暴、蛮横的育儿方式,发誓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尽善尽美的童年,积累了大把的理论经验,但却陷入频繁的自责。其实,身为父母,自己本身的状态同样重要,养了孩子以后,不仅精神上要承担很多压力,存款余额和性生活数量更是直线下降。孩子会焦虑,父母也会,父母和子女的感受,有同样的价值,都值得被看到和包容。健康的育儿,是把子女当人,也把自己当人。
文章标题:什么是儿童分离焦虑?孩子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我们做父母家长的需要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