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了银牌就要哭丧着脸不开心?心理学角度帮你分析

中国的乒乓球界,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张怡宁对闺女说:“金牌随便玩,银牌不行,我就这一块。要玩银牌找你王皓叔叔去,他那里多,而且还都是连号的。要玩铜牌找你福原爱阿姨,她那里不少,记得带小饼干回来。”
段子只是段子,竞技体育输赢乃兵家常事,银牌至少是世界第二,后面还有第三、第四、第五……按理说,银牌得主的心情应该还不错,至少比铜牌主要好,但事实却不是如此!银牌得主,反而是领奖台上心情最糟的那个,这是为什么?

01

沮丧的银牌

心理学家也会看奥运,只不过他们比我们的脑洞更大。
心理学家梅德维克、玛德和季洛维奇(Medvec, Madey & Gilovich)分析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录像带,并要求学生为获奖者的开心程度打分,然后分数出来后,银牌得主的心情只有4.8分,铜牌得主则有7.1分(10分为心情最佳)。颁奖台上的画风类似于这样:
金牌:夺冠了!好开心耶!
银牌:呵呵……我怎么会输给那个乐色……
铜牌:打败了第四名,拿到奖牌了耶!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功败垂成”的情形下,我们会运用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即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02

反事实推理

心理学家区分了两种反事实推理的类型:
【上行反事实推理】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某个场景,设想自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使自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如果我当初我______该多好”;
【下行反事实推理】与上行相反,下行的反事实推理是我们设想,如果我们做出了不同选择,结果会更糟:“幸亏我当时没有______,否则我就______”。
回到奥运颁奖台,我们会发现,铜牌得主可能运用了下行反事实推理,把思维聚焦于与第四名比较,庆幸自己登上了领奖台;而银牌得主则可能运用了上行反事实推理,他们聚焦于与冠军的比较,懊恼自己错失了金牌。
反事实推理对我们的情绪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在自己的想象中改变结果越容易,那么对真实结果的情绪反应就越强烈在竞争激烈的体育赛场上,一次微小的失误、一个小小的分差,就能改变自己的名次,从而与世界冠军的头衔失之交臂:“当初我只要再稍稍的提高一点,就……”,无怪乎银牌得主会那么难过了。
反事实推理不只出现在体育赛场上,实际上它非常常见,你上学的时候肯定也经历过“如果当时我不改答题卡就好了,明明蒙对了”的时刻吧。

03

受挫-攻击理论

受挫-攻击理论原本是用于描述攻击行为的成因,心理学家认为令人受挫的情境,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也许也能解释为何银牌得主有如此强烈的挫败感:
一群欠打的心理学家有意激怒在商场、银行和售票处排队的人,他们分别在排第三的人面前,和排第十二的人面前插队,研究者在插完队后还会朝后看一眼,不是为了犯贱,而是要观察被插队者的反应并且打分。
结果与研究者的预期一致,那些队伍前部(更接近目标)的人,表现出了更强的受挫和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银牌得主,这个最接近最高荣誉的人,相比排名更靠后的人,可能经历了更强的挫败感:“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拉着脸登上领奖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尾声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银牌并不只代表着第二,它还意味着运动员拥有力压群雄的世界一流水准,在本届奥运会中获得了银牌的许昕/刘诗雯组合,也是英雄。
我们在翻出王皓的段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他是连续三年闯入奥运男单决赛、手握18个世界冠军、世界直板横打打法的代表人物,就如同我们只记住了刘翔的退赛,却忘了他参加了96次世界大赛,获得了51个冠军、16个亚军、12个季军。
我们衷心的祝愿每一位运动员都能享受自己的运动。



推荐咨询师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