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问题: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唱反调?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日本首位荣格心理分析师,被村上春树视为心灵导师和知己。

本文选自他的新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辅以详细解说,剖析亲子关系,以及养育的本质。

文 | 河合隼雄

图 | alex webb

提问者

Q: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唱反调?

A:因为那些是父母的盲点。没有逆反就没有成长。

孩子真的是很厉害的,他们总能看出哪里是父母的盲点,然后就在哪里出现问题。不过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哪里有错。而之所以称之为盲点,就是无论好坏,你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

长处和短处也可以比作硬币的正反面。比方说,父亲如果是个踏踏实实、埋头工作的人,孩子可能会常常心不在焉,“就这么发会呆吧,说不定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呢”,孩子却是这么一种性格。父亲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很看不惯孩子这样的行为,“就知道偷懒,这孩子真不像话”;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说不定会觉得“老爸每天都重复做同样的事,人生也太无聊了吧”。

反过来,假如家里有个每天做白日梦,幻想着一夜暴富的父亲,孩子肯定会说:“老爸,别做傻乎乎的白日梦了,你得踏踏实实工作。”也就是说,孩子总是会从另一方面指出问题所在,所以做父母的其实很不容易啊!而所谓认可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表示认可,常常意味着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也正因如此,有些父母才会很难认可孩子的行为。

 

想一想,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到,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上努力取得了优势,就会在另一个方面落后,不是吗?人不可能同时在各个方面上获得成功。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既可以选择父母擅长的方向,也可以选择父母不擅长的方向。

所以我经常这样说:“通常来讲,孩子要么就会做跟父母相同的事,要么会做完全相反的事。父母稍做改变就可能让情况好转,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父母是酒鬼,那么他们的孩子要么就滴酒不沾,要么就自己也变成酒鬼,很难做到稍微喝一点酒就满足地停下来。

有一本儿童文学著作叫《谁杀了你》,故事里的父亲在年轻时,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为此非常努力。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艺术天赋,于是就放弃了梦想。之后他找到了一份卖电器产品的工作,从此拼命赚钱,养活一家人。他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一天看到了父亲以前的艺术作品,回到家就对父亲冷嘲热讽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我能画出那样的作品的话,可不会带着那些电器破烂儿到处跑。”这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最能戳到他痛处的话了。

而这一刻父亲的回答真是帅气无比:“我不是你所期望的父亲的样子吧。我知道自己大概不是什么理想中的父亲,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允许你这样伤害我。我自己对自己都忌讳说的话,你觉得你说出来就没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当年跟自己如何争斗纠结,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才华和我的局限。我的才华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价值,冒着让妻儿挨饿的风险自顾自地去追求艺术?我承认我没有,所以我才认认真真地为养活家人而努力。好了,我现在想要安安静静地吃饭。”

这话真的太令人感动了!“这件事任何人都不能触碰”,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真是了不起。这位父亲并不是说自己做过什么,而是说这是我心中做出的十分坚决的决定。能说出这种坚定的话来,是绝对不会输给孩子的。

而且要说出这样的话,首先需要自己能坚定地活着才行。要是父母还在浑浑噩噩地徘徊不定,孩子肯定会发现,然后对此嗤之以鼻。如果觉得孩子说得很有道理,那么父母诚实地说“你说得很对”就好,或者说“你说得很对,不过我没能做得那么好”。相信孩子也是会理解的。

其实,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人的。用简单的话来说,最近男孩子也开始化妆、染发和修眉了,但归根结底,他们只是要做些跟父母的时代不一样的事而已。虽说每个时代孩子反抗的形式都不一样,但每个时代都有反抗。放在过去的话,就算要把衣服领子解开一个扣子,不都需要勇气吗?



推荐咨询师

布菲

雷榕

吴兵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