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启壮
原题《理想化移情的临床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
由于理想化的发生有多种不同的心理来源(见前文:“理想化”源于攻击还是自恋?| 克莱因和科胡特的理论差异),故而可以想象理想化移情在临床中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
对分析家的理想化
所谓对“分析家的理想化”是指,分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多为后者)将各种美好、甚至完美的品质投射到分析家的身上,理想化的内容可能包括分析家的专业水平、个人态度、人格魅力等,同时往往伴随着对自身的贬低。
此类理想化移情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它可能属于俄狄浦斯的负性移情。戈多(John E.Gedo)认为,对于神经症人格的分析者而言,理想化的心理机制往往是将一个有爱、能给予的父母形象投射到分析家身上,以此来防御由于对分析家的恨而产生的矛盾情感和内疚。所以,其理想化移情的背后其实是对负性移情的防御。
其次,对分析家的理想化也可能属于前俄狄浦斯的理想化移情(preoedipal idealizing transference)。肯伯格 (Otto Kernberg) 指出,在边缘人格结构的分析者那里,对一个全然的好而又有力量的对分析家的投射是对一个施虐性的、妄想性的分析家的投射的防御,而在自恋人格结构的分析者那里,这个对分析家理想化的移情则是将夸大性的自体投射到分析家上。
瓦斯格 (Robert Waska) 提到,在前俄狄浦斯的理想化移情中有一类非常显著,他是分析者对自身的贪婪和嫉毁——占有或者摧毁、贬低分析家——的欲望的防御。其心理机制源于分析者希望和完美的客体融合来应对迫害性焦虑,但急切抓住一个完美的客体(构成了理想化的基础)的贪婪导致掏空了这个客体的所有好的部分。
上述诸种原因导致的分析者对分析家的理想化移情,究其根源,均来自于分析者对其无意识中的攻击性冲动的防御,正好符合克莱因关于理想化的理论模型。
但这类分析者对分析家的理想化移情也还可能有其它的心理来源,比如可能是分析者为了应对丧失、创伤或不成熟的分离,即分析者为了防御已经被其内化为自身一部分的内在客体的创伤性幻灭。这类理想化分析家的移情的产生是由于分析的情境(分离、冲突等)激发了分析者早期的创伤性经验,从而通过理想化移情来防御这类痛苦的情绪经验。这里,分离与丧失而非攻击性是导致此种移情表现的主要心理动力。科胡特所提到的理性化移情,和戈多提到这类理想化移情非常相似,分析者需要通过理想化分析家,重新建立和理想化客体的连接,并修复早期的创伤。
对自身的理想化
所谓“对自身的理想化”是指,分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多为后者)通过一种放大化的方式将各种美好,甚至完美的品质投到自己身上,同时可能伴随着对分析家的贬低。
对现有的精神分析文献中,关于分析者对自身理想化的讨论非常有限而且略带混乱。弗洛伊德很多时候用“自恋”来描述一个人对自身的理想化现象,科胡特则称之为“自大狂”,克莱因虽讨论了这一现象但却并没有给予具体的命名。丛发生机制来讲,分析者童年早期正常自恋满足的需要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是此类理想化移情的一个普通的心理根源,在分析情境中具体表现为,分析者退行到生命的早期阶段并通过理想化自身来修复受损的自恋满足。前文提到,科胡特将临床中的此类移情现象称之为镜像移情。
对自身的理想化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动力机制和前面提到的对分析家的理想化一样也是源自于贪婪和妒毁。处在迫害性焦虑中的分析者由于贪婪和妒毁的无意识冲动迫切需要完美的保护者,当这种力量指向外部的时候就需要理想化客体(对分析家的理想化),而这种驱力指向自我内部的时候,就变成了对自身的理想化。如果分析者将贪婪和妒毁(也有可能是脆弱、无助、恐惧等)投射给分析家,此时分析家往往变成了迫害者,成为对自身理想化所要防御的客体。
临床上区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分析者对自身的理想化,需要在具体的移情关系中结合分析者的人格结构、防御机制、客体关系等做出判断。
对分析家和自身的同时理想化
所谓“对分析家和自身的同时理想化”是指,分析者同时对分析家和自身的品质或价值进行夸大化。根据分析者在这一双方理想化的过程中是否伴有针对第三方的贬低或攻击,该类理想化移情又可以区分为两类非常不同的样态:
第一类样态科胡特称之为理想化移情,即分析者通过退行到童年早期的第二个阶段去把分析家理想化,并试图和这个理想化的分析家融合。其心理动力是恢复受损的自恋以及与客体连接。这时分析者的无意识逻辑是:你(分析家)是完美的,而我是你的一部分。
第二类样态是分析者在对分析家和自身理想化的同时还表现出对分析关系之外的第三方的贬低。这样的理想化移情样态实际是将此时此地移情中的负性因素投射到第三方。这个过程伴随着分裂机制的运用,即将美好、保护、有力量的关系保留在自己和分析家里,同时将施虐性、攻击性的关系投射到第三方的身上。这是早期的分裂机制在分析中的移情表现。
对第三者的理想化
所谓“对第三者的理想化”是指,分析者对分析关系之外的第三者进行理想化。这类理想化移情的心理动力是将保护的、照顾的、美好的分析家和分析者之间的关系投射出去,而保留了施虐性的、控制性的分析关系在分析家和分析者之间。这与上文提到的分析者同时理想化分析家和自身并对关系之外的第三者予以贬低类似,同样是分裂机制运作的结果。
×××
更多关于家庭的心理咨询,请访问,家庭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推荐咨询师 | ||
王中会 |
布菲 |
夏川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