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
01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静下来?
先提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安静下来了?所谓安静,不是指不说话、没有声音,而是指内心无念,整个人平静而喜乐?
我拿这个问题问了几个朋友:有的说,几年前。有的说,在旅行时,被美景折服的那一刻,似乎有过。
最有趣的是,闺蜜手里拿着两个手机,一边回复工作微信,一边回复我说:“平静而喜乐,大概是幼儿园的时候有过吧?”
我是真的觉得忙碌是这个时代的标配,而安静是奢侈品。
所以,在“若杉生活”开通不久的时候,我为她想了一个slogan,叫“世界再喧嚣,这里也有一片静谧陪你”,当时写下这个slogan,只是觉得我们的眼睛、耳朵、思维常常被各种信息、各种新鲜的事物充满,哪怕安静的坐着,有片刻闲暇,都很难做到心静如水。
所以,一直希望自己的文字是安静的,也希望看文字的你们,内心可以获得些许平静。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静下来?
因为忙碌,除了可以挣得生活所需,还有太多的功能。
比如,抵御孤独。
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想忙。只是静下来,孤独会一点点蚕食自己,那种空洞的、不知所措的感觉,真的不如忙着,至少感觉是充实的。
再比如,抵抗焦虑与不安。
闲来看一期《我和我的经纪人》,经纪人问乔欣,2019年你有什么计划?
乔欣说:“我就想不停的工作,一天也不休息。”
可见,工作除了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免于孤独的侵扰,还是一剂抗焦虑的良药。
另外,科技本身也让静下来成为一件更难的事情。
曾几何时,我们还可以不受其扰的享受下班后和家人安心吃吃饭、看看肥皂剧的乐趣,但是,当手机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当微信群、工作群越来越无孔不入的侵入我们的下班时间,其实,工作和生活之间,早已没了一条明确的界限。
心理学家有关行为被打断的研究显示,一旦被来电打断,人们需要用25分钟才能恢复过来。但是,生活中类似的打断每11分钟就发生一次,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跟上我们自身生活的步伐,我们永远被追赶着向前走,很难偷得片刻闲。
所以,在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在对孤独与焦虑的恐惧下,再加之科技的参与,安静成了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
02
静下来,才能看到自己
虽然安静很难,但是,安静是每个人所需。
读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曾不止一次的被一个细节感动。
弗兰克尔在二战时,曾经不幸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在那样噩梦般的日子里,在那种一举一动都在监视的集体生活中,他每天最珍视的是能够自己独处的5分钟。
在他干活的土监狱旁边,有一块安静的角落。那里用木棍和树枝临时搭了一个帐篷,安放着6、7具尸体。还有一个通往水管的井。
每天,在那么几分钟不需要被驱使着干活的时刻,他就蹲在这口井的木盖子上。就那么蹲坐着,透过乱七八糟的铁丝网,望着外面长满野花的山坡和远处巴伐利亚山区蓝色的山岗,任思绪乱飞。哪怕旁边的尸体上爬满了虱子,他也全然不在意。
那是他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可以,就那么自己待一会儿,与自己相处一会儿。
因为只有静下来,才能感受到,原来“我还是我”。
伊能静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十六岁出道,还是少女的她,面对记者的采访,无限惶恐,记者问她:“你喜欢什么?”她说:“我喜欢读书,喜欢卡夫卡”。
这个回答,被记者耻笑,被经纪公司斥责:你十六岁,高中都没毕业,看得懂卡夫卡吗?
再后来的采访中,她听从了经纪公司的建议,不再说自己喜欢卡夫卡,而是乖巧的,听从经纪公司的建议说:“我喜欢小猫小狗。”
因为,经纪公司告诉她,这样说,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你就会赚更多的钱。那个时候,她太需要赚钱养家。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在她的内心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被别人喜欢,我就能得到我要的,我能改善我的生活,所以我需要被喜欢,即便我不是真的。
后来的很多年,她都在按着这个公式生活,努力做一个被人喜欢的人。结果,真的如愿以偿,她越来越红,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但是,她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她说:“每一个人都以为她们看到的是最真实的我,但我知道那是假的,那些报纸上对我的赞美不是我,对我的诋毁也不是我。”
于是,她问自己:那么,我是谁?
终于,这个一直做着“假自己”的伊能静崩溃了,她把家里的电话线全部剪断、和经纪公司解约、然后被冷藏。
充满怨念,充满迷惑的她,最终选择了去印度读书,这段修行的经历让她最终懂得:她之所以丢失了自己,不是记者的错,不是经纪公司的错,而是因为,自己的世界从来都没有一个中心。
她说:“如果我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撼动我,正因为我动心起念,才能够被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看见自己,渴望弄懂自己是谁?
但是,看见自己这件事,唯有在安静中完成。抛开世界的喧嚣,抛开热闹的觥筹交错,抛开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是诋毁。
你才能知道,你是谁?
而事实上,看见自己,仅仅只是开始。
看见自己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立一个中心,就像伊能静一样,找到这个中心,坚守这个中心,不被外界所撼动,这样,你才能够成为真的自己,获得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喜乐。
但,这真的不太容易。
所以,哲学家帕斯卡才会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的所有不快乐都源自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的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03
给自己凿一个洞,抵御喧嚣
想要静下来,不是每个人都要选择禅修、冥想,只要学会时刻给自己“凿一个洞”,敢于按下一个休止符,在规律的生活中,照样可以找到想要的“安静”。
最近,在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里读到洞”这个概念,觉得有趣。
米歇尔说,奥巴马一直有一个洞,那个“洞”是一个堆满了书的小书房,在那里,看过的书、报纸,扔的满地都是,在米歇尔看来,那是一个杂乱无序的烂摊子。但奥巴马可以在这样一个拥挤、闭塞的空间里,不受干扰的同时读六七本,全情的写作,那个空间仿佛一扇门,通往他头脑的广阔空间。
这个空间可以很小,有时只是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壁龛,但却可以让奥巴马有新的顿悟、新的思路。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洞”。
它可以是家里的书房,客厅的一角,它甚至不需要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它可以是一条散步的小路,咖啡馆的一个角度,旅途的一段时光,或者,认真为自己准备一顿早餐的时光。
重要的是,只要你想,就可以随时进入这个“洞”,可以完全的屏蔽外界,让思绪从杂乱的生活琐事中拉回,只安静的休息,或者做一点喜欢的事儿。
最近一段时间,每周,我都会为自己安排一天的不工作日。
写作与心理咨询,都是需要耗费脑力与心力的工作。常常思绪处于过度兴奋状态,所以,这一天的“不工作日”,不写作,不咨询,只安静的给自己找一个洞,让大脑充分休息。
对我来说,这个洞,是一家环境友好的书店,书店足够大,环境也让人觉得亲密,在这样的环境里,丢掉笔记本电脑,手机设置静音模式,不规定自己看哪本书,更不强求自己做完什么,只随便的走走逛逛,累了,就到旁边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再接着在书店中游走。
这样的一天,与自己的“洞”待在一起,思维放空,反而比一直工作,获得更多、更有趣的灵感。
世界有时候很吵,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凿一个洞”,抵御喧嚣。
你要在这个洞里,全然的放松、休息,也要在这个洞里,做自己,找到自己。
愿慧心荣德心理,也能成为陪伴你的一个“洞”。
晚安。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