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没有学会拒绝?这里有四个建议……
文/若杉 说“不”是一种能力。 有人轻轻松松就拥有这项能力,并且使用广泛频繁,有些人学习了很久,努力了很久,依然没有学会。 你大概已经听过了很多道理。 比如,要想维护人际关系的界限,要学会说“不”; 要想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要学会说“不”, 再比如,只有学会说“不“,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你说,道理我都懂,但为什么说“不”对我来说,依然这么难。好像每一次说“不”,都要与巨大的恐惧、自责、不安做斗争,想着如果这么艰难,简简单单地说“好的”反而更轻松、更容易些。 不如,干脆放弃说“不”的权利好了。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字绝不仅仅是唇齿间的一个音节,我们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不”字。 妈妈让你吃饭,你说“不”; 邻居的小男孩要抢走你的玩具,你说“不”; 那个时候,说“不”单纯只是意愿的表达,喜欢的说“好”,不喜欢的说“不”,仅此而已。 但是,越长大,说“不”对于你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事情,表达意愿的背后有许许多的担心、恐惧、不确定。 所以,说“不”对你来说,就越来越难。 1 很多人之所以很难说不出“不”来,是因为害怕一个“不”字背后所面临的关系的破裂,以及不可预知的冲突和争吵。 举个例子,你正在繁忙赶进度中,同事说:“可以帮我梳理一下发言稿吗?” 你明明很忙,甚至对于他发言的内容都不是很熟,但依然很难说出“不”字,是因为害怕,一旦“不”字说出口,会遭遇同事的冷眼冷语。 “装什么呀?全公司就你最忙,帮我梳理一下发言稿,能用你多长时间。” “前两天领导批评你的时候,我还在领导面前帮你说了好话,这么快就忘了。” …… 这些话在你说“不”之前就已经盘旋在脑海中,你甚至会脑补,因为不帮一个同事梳理发言稿,他会把你拒绝他的事情,告之全办公室、全公司,至此,你就变成了一个与同事相处不友好的人,会威胁到你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年底的绩效考评…… 总之,在你的内心,说“不”总是意味着不可挽回的“灾难”,既然结果如此严重,当然,无论再忙,无论再不情愿,还会强忍着说“好的”。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那些糟糕的结果。 有一些人无法说出“不”字,是因为说“不”意味着告诉别人“我不行”,这当然是万万不可的。 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找他翻译一个医学类的文章。那个时候,他四级刚过,虽然分数不低,被同学奉为“学神”,但是,还远远未达到可以做好一篇翻译的程度,又何况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医学领域。 虽然答应的时候,就预感到自己可能没有“金刚钻”,但还是硬着头皮揽下了“瓷器活儿”,自己查资料,憋了好久天,还是感觉做出来的东西差强人意。无奈,只好自己花钱,找了翻译公司,还硬是憋着没告诉同学这是自己花钱找人做的。 最后,虽然事情如预期,同学对他的翻译大加赞赏,他保住了自己“学神”的称呼,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面子,他付出的可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和时间,以及怕被别人戳穿的恐惧。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 很多年前,郭冬临演过一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小品中,郭子在领导、同事、朋友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可以搞到火车卧铺票,于是,很多人都来找他买票,郭子不会拒绝,一一答应下来。但其实,这些票是他夜夜到车站排队买票排来的,甚至有一次运气不好,排到他这时,票已经卖完了,他不得已花钱买了两张高价票,至于为什么这样做,郭子自己的解释是:“咱不能让人家说咱无能!” 小品当年讽刺的是中国人“好面子”、“打肿脸冲胖子”的行为,这个小品,也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是自尊水平低,越是习惯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 真正的强者,反而懂得自己的局限,可以坦然的说出拒绝,说“不”。 对于“和善”和“友好”,我们常常怀有某种执念,这除了有某种心理因素,还跟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与人为善”的观念有关。 所谓与人为善,就是要事事亲和、样样妥帖。表现拒绝,意味着表达不友好,这亦是万万不可的。 你有没有在小时候,不喜欢和某个小朋友玩的时候,被妈妈告知“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你有没有在小时候,不喜欢某个老师时,被妈妈告知“不可以背后说老师的坏话”; 甚至在长大了,你去抱怨领导的种种不当言论时,都有人来说一句“怎么没见别人这么说,就你抱怨最多”。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纽曼在《拒绝之书》中说: “小时候,如果你决绝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你就会被送回自己的房间去思过,或者这个玩具就会被拿走;长大后,拒绝父母的管制或指导,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特权。这些早年的经历都转化成了人们对于说‘不’这个词的具象恐惧”。 从小被植入“与人为善”观念的我们,对于说“不”、表达拒绝原本就有一种深深的抵触,因为,说“不”,意味着你对别人不友好,甚至,意味着你修为不够,不能大而化之。 看了一集《向往的生活》,这一期,一向做事周到妥帖的黄磊也显得不那么有耐心。 这一期,来了13个人,都是各种选秀出道,他不熟,还要硬聊,他觉得尴尬,还要做饭给这13个吃。 说实话,我非常理解这样的不舒服,甚至,如果不是做节目,撂挑子走人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黄磊真实的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却被网友评价为“情商的至暗时刻”。 可见,我们对一个人,圆润、周到、妥帖的执念,究竟有多深。 在你学习说“不”的旅程中,以下几个建议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改变观念。 很多不会说“不”的人,内心都要这样的执念: “我要所有人都喜欢我” “我能做好所有的事情” 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执念,就会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评价体系中,你根本无暇做自己、考虑自己的需求,只是忙着应付别人的生活,以获取一个“你真的很好”或是“你真的很棒”的评价。 而这还只是理想状态,真实的状态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有人不喜欢你,都有人觉得你做得不好、做得不对。 所以,放下自己的执念,不再期待人人都喜欢你、认可你,一个“不”字,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难以说出口了。 第二,为自己设立底线。 对于刚刚开始学“不”的人来说,学习的过程,就如同小时候学步一样艰难。 在这个阶段,你不一定会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说不,但至少学会为自己设立底线。 比如,如果你曾经是办公室的“陀螺”,任何人有事都会直接想到你的那种。你可以为自己设立底线,“今天上午一定要把报表做完,别人的需求一律靠后”。 设立了底线之后,哪怕有人找你帮忙,你至少可以告诉他:“我上午很忙,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下午帮你做。” 这并不是最好的效果,但至少,你已经开始学习拒绝了。 第三,学会直接拒绝。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周末约你参加聚会,你明明这周很累,只想在家里宅到地老天荒,但碍于朋友的热情,觉得拒绝会伤了朋友的情面,所以,模糊地说“到时候再说”、“过两天我再答复你”,结果,之后的几天,你都在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把聚会推掉。 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干脆爽利的说出“我这周太累了,周末就不去聚会了”。 其实,真正伤害的关系的,不是你很累,不能去参加聚会,反而是你吞吞吐吐、模棱两可的态度。 第四,学会信任他人。 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多少都有些“救世主”心态。害怕被拒绝后,朋友会觉得难过、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活不下去。 但其实,每个人在提出要求的时候,都已经同时做好了“被答应”和“被拒绝”两种心理预期。 不论你如何作答,都满足了他50%的心理预期。 另外,希望你帮忙翻译文件的人,在被你拒绝后,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帮他翻译;希望你帮忙做PPT的人,如果实在找不到人,他自己硬着头皮也会做完。 所以,你不必过度的为别人的期待负责。 最后,祝你勇敢说“不”,能够遵循自己的意愿生活。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