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心理: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谊吗?

文/张昕

×××

有位母亲问我:

“女儿15岁了,有个很要好的男同学,放假了俩人都整天一起玩,我很担心她会早恋,请问男女之间到底会有纯洁的友情吗?”

还有人问我:

“我男友有一个女性好友,两人单独见面玩,会聊得很深入,还有我不知道的二人秘密,请问她是‘哥们儿婊’吗?男友说我小心眼,说自己根本没拿她当女人,他们之间是好兄弟。”

//

“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洁的友谊?”

//

关于这个终极疑问,我曾经看过一个脱口秀女演员的回答是:“有啊——我和我老公就是。我们之间简直是太纯洁了,连一丁点儿的邪念都没有。”

她的这个说法呢,非常精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对的——夫妻之间真的是一种性吸引力降到很低的、很纯洁的男女情谊。但是呢,她的说法也不够全面,因为除了夫妻之间,还有儿童、老人之间也存在着纯洁的男女友谊。

换言之,除了儿童、老人、夫妻之间,要说存在纯洁的男女友谊,从我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大概率是扯的。

#注:这里单指核心圈内的亲密关系,比如男闺蜜、红颜知己这种,大概率是“不纯洁”的。如果是非核心圈的男女友谊,比如不错的同事、伴侣的朋友等,普通朋友之间还是存在纯洁友谊的。#

1

泛性别阶段

从性别(及性别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说,6岁之前的儿童处于泛性别阶段,性别意识并不完善。大家都只是孩子,并不懂男女有别,更没有以性为目的的交往意识,思无邪,友谊当然纯洁。

2

性别隔离阶段

而到了6至12岁, 个体则又进入另一个典型阶段——性别隔离阶段。这个时候不要说不纯洁的友谊了,就连纯洁的友谊也没有!因为此阶段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伙伴,男生只跟男生玩,女生只跟女生玩。

▲性别隔离现象始于学前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在童年中期(6–12岁)尤为突出。

性别隔离的主要原因是两性行为差异所致的不合拍——例如在交往中,男孩以竞争和占有为主导的粗蛮特质,常令女孩感到警惕甚至厌恶;而对来自女孩的干预和交涉,男孩多采取回避方式,这又使得女孩发现改变男生太难,从而主动疏离。换句话说,男孩和女孩互相看不上,男孩觉得女孩很无趣,女孩觉得男孩太粗鲁。

对于一个小学女生来说,和男孩交朋友的感觉大概是这样:

3

青春期择偶阶段

但大家注意了,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8阶段理论指出,从青春期(少年期)开始到成年早期(青年期),本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亲密关系。因此,这个时期,“不纯洁”的男女友谊(cross-sex friendship)就正式登场了。

一项跨度为9年的纵向追踪就发现,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的跨性别友谊比例显著增加了。

从其动机角度上来分析,其中推动因素之一就在于对未来亲密关系的渴求,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跨性别友谊,很多都是对建立亲密关系的试探。

年轻男女是否要建立一段跨性别的友谊(尤其是希望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友谊),往往会涉及到三个考虑因素:

1、Stimulus(刺激,即生理唤起)——看脸;

2、Values(三观是否合拍)——能不能聊得来;

3、Role(各自承担的角色)——未来的分工。如果考虑到这一步,那双方则几乎一定会进入恋爱关系了。

所以回答文章开头那个母亲的疑问:

你要说这个时期的男女友谊是纯洁的,作为发展心理学家我可以拍胸口告诉你,我是不信的!但你要说这个时期的男女友谊是不纯洁的,我也可以坦然地告诉你这是符合自然规律、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这种异性友谊对于青春期男女来说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家长应该引导,但不建议野蛮阻止。首先,这种跨性别友谊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即“不纯洁”友谊的最高阶段)——结合上面说到的三个考虑因素——在他们交往过程中,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往往因为某个因素不合就中断了。

而且,跨性别友谊即使不成功,也有其积极的功能性:可以让年轻人体验多元化的朋友关系,学会和异性相处,更能够从异性视角去看待问题,为将来发展和进入亲密关系做准备。比如,对女性来说,交往男性朋友可以获得一种更阳刚的友情体验(所谓的哥们儿交情);而对男性来说,其功能性则体现在降低进入择偶阶段后的焦虑。

否则,一个从来没有交往过异性朋友的男性,第一次和女性单独相处的时候可能会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比如Raj……

▲ 想和女性好友Penny 道歉的Raj无法开口说话,只好递小纸条表达。

4

情感稳定阶段

而当一个人进入了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那ta身边的异性朋友就又会消失了。1974年的一项对800位中年被试的调查显示,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学龄期的状况,进入了“性别隔离阶段”,朋友还是以同性伙伴为主,异性伙伴构成则不到30%。

看下图已婚与未婚个体的差异:未婚男女与异性每年平均互动次数是已婚男女的两倍左右。

而且这里的异性伙伴数量还包括了普通的异性朋友,如果要严格算起核心圈亲密朋友(比如男闺蜜、女哥们),这个阶段的异性朋友就更少了。

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后仍然存在核心圈异性密友的,我认为他们大概率是在尝试建立新的异性亲密关系(除非这个异性好友是个同性恋者),虽然这种尝试并不必然导致实质的“不轨”结果。

所以回答开头的第二个问题:

我不好说他们的亲密关系是否一定会导致不纯洁的后果,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感和自控力是不同的;但这段关系一定是受“不纯洁”的本能所驱动的,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未察觉。他的“女哥们儿”带给他的生理唤起或是多巴胺分泌,很有可能是超过你这个正牌女友的。

其实到了中年、老年之后,男女友谊也是比较纯洁的,因为这时个体以发展浪漫关系为目的的人际需求会大幅降低。而且,中年期中有一个比较特殊又典型的“纯洁友谊”模式,就是前文所说到的——夫妻之间的关系。

又有人要问了:“老师,夫妻情侣之间走到最后真的就只剩下责任和亲情了吗?那样得多让人绝望啊!”

谁说老夫老妻只剩下责任和亲情了?这话不准确!明明还有友情!

我其实没忍心说,可能会让他们更绝望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夫妻情侣最后都只剩下责任、亲情和友情——只有感情不错的夫妻才会。

根据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一段爱情里面一共包含三种成分:passion(激情),intimacy(亲密),commitment(承诺)。随着时间流逝,三者变化如下:

由荷尔蒙所主导的激情,说白了也就是异性之间的性吸引力,来得快也去得快,大概在开始一段恋爱关系的四周之内占比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呈下滑趋势,而亲密感和承诺的比重会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提高。

从斯滕伯格的理论来看,如果一段爱情是由亲密和承诺组成的,那这种爱被称为相守之爱(或同伴的爱),因为没有激情,就成为类似于柏拉图式的牢固情谊。就像杨绛与钱钟书这对文坛伉俪,除去碧桃花下的浪漫,更多的是两人字里心间的默契。

为什么老夫老妻在结婚数年之后牵手就如同左手摸右手,变成了一段纯洁的男女关系?

这种男女之间的性吸引力(passion)之所以会逐渐消失,其实也是源于大脑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机制,因为激情是要消耗神经资源的,而神经资源又是有限的。大脑为了节约神经资源,会不断提高你由同一事物触发激情的阈限,因此当你日日夜夜面对同一个人的时候,再想调动和当初一样的激情,就会变得很难。

#老夫老妻之间的passion当然不会完全消失不见,但也一定不会热烈似火只如初见#

如果说有什么事物能够让人一直保持高昂的激情、一直持续刺激神经递质的大量分泌,那就只有毒品了(而且即便是毒品,也会面临着阈值不断提高,剂量不断加大的问题)。因此我不太相信人类带给伴侣的激情会如同毒品一样。

所以好的爱情有时候到了最后,可能是一对好闺蜜和好室友……

作者/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公众号/Dr昕理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