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恨不得给孩子全世界,却没有教他如何与世界相处

文/王玺

×××

我常常想起一位女来访者讲述的事情。

她邻居的儿子,20岁,上大二,某天晚上与父母如常吃饭、看电视、互道晚安,没有丝毫异常与征兆。

凌晨3点,他从自己卧室窗口跳楼身亡。

18楼的坠落,暗夜里一声巨响,一个家破碎了。

即便是邻居,她也吓得不轻,很长时间缓不过劲来。

因为自家也有儿子,她和丈夫因此开始反省,夫妻俩一致认为过往的教育方式有失当之处,儿子学习刻苦,吃穿用度都不缺,但性格孤僻内向,很少与人交往。

邻居儿子以他的决绝离世,唤起了其他父母的警醒。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男生,缘何悄无声息纵身一跃?

是什么样的绝望,让他连一个字也不曾留下?

1

10月14日,杭州钱江四桥附近的钱塘江水域出现一具浮尸,经家属辨认,确认为浙江大学博士侯某某的遗体。

他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写道:

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

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

同时致歉家人:

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对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不住啊,妈,也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剩下愧疚,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让您受伤。

何其隐忍,至死也没有抱怨、责怪谁。

26岁的他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不想活下去,不想有来生。

说他是反抗也好,脆弱也好,总之这个世界他不留恋了。

生前的他一定令父母家人骄傲,到目前为止,却无人知晓他为何离世,这真是一种很深的悲伤。

这可能意味着,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被真正的了解过、看到过。

很多孩子,用症状和自残、自杀等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压抑。

孩子出现症状或以死抗争的时候,父母才惊觉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一些孩子的身体长大了,心理年龄还很小,小到遇到一些挫折或变故时,无法以坚强的心态、灵活变通的方式去应对和处理。

这往往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控制、情感匮乏有关。

2

经常有家长跟我抱怨:

孩子怎么就那么依赖我呢?无论做什么都要问我意见,让他自己做什么决定都很困难。

一位人到中年的妈妈,每次来咨询都要无休止地抱怨女儿的懒散和依赖,直到有一天,我亲眼看到一幕情景。

那天她和女儿在等候区休息,不一会儿,女儿起身去上洗手间,这个妈妈也即刻起身,亦步亦趋紧跟着女儿进了洗手间,并随手反锁上了门。

那个洗手间,只有一个厕位。

咨询时,她又开始抱怨女儿。

我忍不住问她:是女儿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女儿?

她愣一下:她离不开我呀。

我说:刚才她去洗手间,你也跟进去了。

她脸一红,含混地支支吾吾:呃,这个......

我:洗手间里有什么让你担心或可怕的东西吗?

她脸一红:没有啊。就是,就是,我怕她自己弄不好。

她到底也没说清楚怕女儿什么弄不好。

后来她承认,的确是自己离不开女儿。

所以这个21岁的女儿:

没有办法上大学(曾经上过半年大学,因适应不良最后退学回家),

没有办法去工作(频频跳槽,工作一两个月就辞职),

没有办法谈恋爱(一接触异性就莫名紧张,容易受伤)

......

因为每次女儿要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这个亲妈总是要拖后腿,而且拖后腿的名义都是为了女儿好:

你到底行不行啊,受不受得了啊,受不了你就回家吧,再苦再难还有妈妈养你。

女儿遇到校园环境无法适应的问题,遇到亲密关系的问题,遇到职场压力的问题,这个妈妈只有一种反应模式,永远怂恿女儿以毫不利己的方式去对抗:

远离那些混蛋,咱不受那个气。

等到女儿真的回家呆着,这个妈妈又各种看不顺眼,时常气不打一处来:

看别人家孩子一个个多有出息呀,就你好吃懒做在家啃老,老娘要养你到何时?

3

我深信,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都恨不得想给孩子全世界。

什么都想奉献给孩子,却惟独不能教会孩子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这是因为,父母自己也不具备(缺乏)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以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来判断其能力和成熟度,殊不知在看似强大的外表之下,很多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

前不久网络热议的一件事。

一位在外企任高管的家长,开跑车接送自己的孩子,引发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强烈不适。

班主任老师直接在家长群里艾特他:你开跑车接送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思想教育。

家长回应: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只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

其他家长很愤怒,群起而攻之:你这样会让孩子们互相攀比的,换辆普通的车接送孩子不好吗,反正你们也不差钱。

家长再回应:如果开跑车就会引起攀比,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

发言完毕,他发现自己已被移出群聊。

这里面真的是孩子们在攀比、在自卑吗?

这分明是家长和老师在攀比、在自卑啊。

网友们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跑车家长,有一位智慧的网友说:

按照这个逻辑,那班里成绩最好的孩子也应该被踢出班级才对,一个学霸的存在也会让同学们自卑的呀。

孩子出生伊始,宛如一张白纸,他(她)对世界的认知,对人对事对物的好恶与分别心,完全来自父母认知与教养的影响。

4

一个初三的男孩子因为厌学,一个月前被某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当天他就被父母带来做咨询了。

起初他对咨询很抵触,总是神情木然,表情呆滞,一副不愿配合的样子。

建立信任关系之后,他慢慢敞开心扉:我讨厌去学校,感觉没意思,老师很严厉,跟同学关系也不好。

原来,他在学校感觉特别孤单,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也不主动跟别人玩),尤其集体活动时会很难堪。

于是他开始逃避,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到最后逃避上学。一个孩子能往哪儿逃呢,当然是家里了。

躲在家里安全又舒服,更不愿去学校了。

交不到朋友,感觉孤独隔离,是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

我跟他探讨:为何交不到朋友,怎样才能交到朋友。

结果他的话让我很震惊。

他说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爸爸妈妈就没有什么朋友。

从小到大,他的家,永远是三个人的厮守纠缠,三口人仿如连体婴,亲密无间紧紧相连,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

家就像一个严防死守的堡垒,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初一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想在家搞一个生日聚会,邀请他参加。

他特别开心,因为长这么大他几乎从未去过别人家里,从未参加过同学的生日聚会。

他兴奋地向父母报告这个消息,父母彼此对望一眼,然后爸爸说话了:

 这个同学多大了,脾气性格怎么样?

该同学成绩怎么样,班里排名多少?

这个同学平时待你如何,你俩关系好不好?

他的爸爸妈妈有无正当职业,具体做什么?

这个同学家住在哪儿,晚上去安全吗?

第二天还要上学,你上课会不会犯困啊?

要去人家家里吃饭,你送什么才得体恰当?

他正一脸茫然,妈妈说话了:

你们听说了吧,有个孩子就是去同学家玩,他爸爸还把他送到同学家小区门口的,没想到就是在小区里,被一个变态的男邻居骗到家里,把他给杀死了。

早知道有这事,当初他爸爸就应该把他送上楼,送到同学家里去才好。

在爹娘的无限担心和碎碎念里,这个生日聚会他愣是没去成。

对于人际关系,他父母一直传递和灌输给他的理念是这样的:

比我们家条件好的孩子,你跟人家玩,人家会不会以为你在讨好巴结他们呀?比我们家条件差的孩子,你跟人家玩,人家会不会嫉妒你伤害你呀?

想象力丰富的妈妈,有时还会脑补恐怖画面:

你喝过的水杯吃过的东西,如果有人碰过,千万别再吃再喝了啊,万一有人往里头放点什么。

如此惊恐、狭隘,完全呈现了父母自己在人际关系里的真实状态。

当他拒绝上学,父母急得抓狂:你要去跟人交流啊,你要主动靠近别人啊。

他委屈地反击:你们有朋友吗,你们都没有,凭什么要求我?

父母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孩子学习、认同、模仿的榜样。

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做不到。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他稳定的生活状态、开放的家庭氛围,以及与世界连接、相处的能力。

炫耀孩子吃穿用度如何奢华,不如炫耀他读了多少书,交了多少朋友。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来就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敢于面对所有问题,及时去调整和成长的父母。

心理比较成熟、人格比较完善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

更多好文》》》》》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